□ 不用讀完一本書

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28199
 
 
 
 
巴黎大學文學教授兼心理分析學者,皮耶.巴亞德
認為現在的讀者身受三種束縛所苦。
 
第一,是閱讀的義務
第二,是"認真"閱讀的義務
第三,是想精確討論就得讀完整本書的壓力
 
 
"武斷分類的閱讀意象"
"會使我們難以思索實際的閱讀經驗"
 
打破一般人將書分為「讀過」和「沒讀過」的刻版印象
作者介紹自己根據多年閱讀經驗所建立的一套分類系統
 
UB代表沒聽過的書;SB代表匆匆瀏覽的書
HB代表曾聽過的書,FB代表已經忘記的書
另外則以 +/-系統來給予正反面的評價
 
 
並強調談論一本自己沒有讀完的書籍,反而會加強以下技巧
 
。 傾聽作品可能具有的潛力
。 隨時注意別人的反應
。 導出引人入勝的精采敘述
 
 
"談論沒有看過的書籍,就是和創作的初次相遇"
 
"在高層次上的任何創作,不論目標為何"
"都會與書籍本身有相當程度的脫離"
 
對大部分的人來說,他們總是比較欣賞
能夠將論述與提出論述的對象關聯切開
並懂得談論自己的人
 
擺脫束縛,掌握閱讀背後的本質
藉由互動找到創新的動力
人人都有機會成為作家和藝術家!
 
 
 
後 記
 
我是個閱讀速度很慢的人,所以家中總是堆滿了書
但仔細回想,那些還有記憶的書籍反而都是快速閱讀得到的
或許,重點式的閱讀讓我保有足夠且明確的記憶
但真正的重點應該是這些書和自己的「關聯性」
 
就像李欣頻在「十四堂人生創意課」所談論的
"最重要的是,你得先建立自己的的知識架構"
"有了這個架構,新的東西進來就可以各歸其位"
"或是讓你擴增,改建原有的架構"
 
有了內在的知識架構,所有閱讀的東西就能根據關聯性
一點一滴的內化成為自我的一部分
這點,或許也可以呼應作者認為談論沒有看過的書籍
反而是一種創作的論點
 
作家和藝術家之所以吸引人們,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!
有時候將整本書一字不漏的讀完,反而成為一種包袱
懂得藉題發揮,將知識整合、包裝並散播的人
才能獲得更多的迴響與共鳴 ...
 
 
博客來書介:
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428199
 
網友推文1:
http://momoge.blogspot.com/2009/08/comment-parler-des-livres-que-lon-na.html

網友推文2:
http://chchen.xxc.idv.tw/2009/12/post_94.html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